close

  記者_宋濤 上海報道
  設計師王平仲現在每天都會收到幾條微博私信,有女粉絲問他婚否,也有人咨詢該如何設計自己的房子。
  “暖男”“有愛”“設計男神”……他在電視上的表現似乎超出了平常人對建築設計師的想象,人們更願意用性格化的詞語形容他。他設計的房子不再僅僅打造華麗外觀,而是細緻到親手用縫紉機為戶主DIY儲物袋,以小孩子的手掌拓印製作門鈴,把保存著一家人記憶的木梯子嵌在牆上,做成書架……
  王平仲最近改造的一間房子成了旅游景點:一個12平方米、三代人居住的上海弄堂蝸居,從雜亂逼仄中逃脫出來,變身為簡約、明亮的四室一廳,老中青4個人各得其所。
  這一切都源於他們參加了一個電視臺的節目。在都市裡有住房難題的家庭,在設計師幫助下,在有限時間里,使用有限資金,為其房屋進行“改造”。
  無法成長的家
  不久前,幸運落在顧老先生家裡。9月底節目播出後,他家一直很熱鬧,不時有各路人來參觀學習。他索性開著門,坐在狹小的客廳里,偶爾跟來訪者搭幾句話。
  這是上海老城區,距離南京路步行街僅幾棟房子的距離。老舊弄堂里,過一輛摩托車都要小心翼翼,頭頂是雜亂的架子、電線和衣服。在一片百年老屋包圍下,顧老先生家白色門框、木質地板顯得格外“現代化”。
  今年5月份,顧老先生的兒媳徐美霞寫信給東方衛視《夢想改造家》節目組,講述家裡情況:12平米的一室內,住了三代四個人,包括3歲的孩子。“環境很灰暗,採光很差,”當期節目的編導周文靜還記得第一次到她家所看到的情形:進門就是一張不足1.8米的床,小孩子吃、喝、玩、睡的全部活動都在床上。
  廚房不到1平米,還是在室外搭建的違章建築。顧老先生每天早上從閣樓上下來,就不願再回到那個無法站立的“盒子”。
  68歲的顧老先生已在此住了57年。一家人急於改變,卻買不起房子。節目的主題最後被定為“無法成長的家”。
  徐美霞報名之後,節目組曾派很多設計師到她家中查看,但都覺得改造難度太大,一度想要放棄。她再次寫了一封郵件,信中言辭懇切, “真心希望可以有機會來改善現在的居住環境,讓長久壓抑的心情有個舒緩的空間。”
  徐美霞回憶說: “等待(節目組的電話)的感覺不亞於我當初做試管嬰兒等中獎的那一刻。”根據節目組篩選案例的標準,徐美霞的家其實完全符合:戶型奇葩,有家庭故事,真的需要幫助。之前的幾期節目也多是集中在上海、武漢、廣州等老城區的房子。編導周文靜想到了王平仲,“他在改造小戶型上面非常有造詣”。王平仲已經是“三朝元老”,曾打破了節目組“三年內不找同一個設計師”的慣例。這是他碰到過的最小的房子,“所以才覺得有挑戰性,會比較好玩一點。”
  按照規則,房子重新設計改造前,徐美霞一家必須暫時搬離,並且簽署保密協議,中途不能回來。“違約了的話一切(改造)取消,損失由他們承擔,”節目的一位編導薑江說,這是為了保證施工順利進行,也是為了將來呈現他們看到新家後最真實的反應。
  兩個多月時間,王平仲把設計重點劃分出了13項,一條條去執行。新建一個閣樓,分割出6個獨立空間。設置有可摺疊的餐桌,可摺疊的紙片椅,“為了不占用空間”。衛生間使用馬賽克瓷片,視覺上會讓空間變大。
  改造前,他還曾為徐美霞的每一個家庭成員量了身高,合理削減卧室的高度,讓一樓和閣樓上都有站立的空間。
  當人們感嘆設計師的細心和周到時,王平仲一方面覺得高興,另一方面又覺得是件不好的事情,“這反映國內的起點太低了,所以大家才會覺得這了不起。”
  “設計師不是為自己設計房子,”他一再強調自己的感悟,“一個真正的設計師在為委托人量身打造空間的時候,他應該有一套嚴格的邏輯程序,而不是想當然地憑藉自己的喜好”。
  
  顧先生的家經過改造變成了溫馨小窩,參觀者絡繹不絕。(設計師供圖)
  設計改變生活
  一家人的生活因為一套房子而改變,這在《夢想改造家》中成了最大的看點。當房子徹底改造完畢,煥然一新,徐美霞回到家中,竟掩飾不住淚水。孩子也顯得活潑好動起來,“小孩子掩飾不住的,”在王平仲看來,“那是一種空間帶給人的舒適感。”
  今年第八期的節目名為“斷橋邊的家”,委托人陳英來自杭州。她的房子位於西湖旁邊,風景絕佳,不過加上搭出來的閣樓,僅30多平方米。木質老房,二樓無法通水,洗衣洗菜都要跑到一樓。“每天上下樓至少20多趟”,陳英說。更要命的是,附近每家每戶都沒有廁所,20年下來,每天早上用痰盂去外邊傾倒糞便成了這裡住戶的習慣。白天則到隔壁的飯店去解決問題。
  12年前,陳英的丈夫遭遇車禍去世。她希望大兒子成為頂梁柱,這給兒子帶來了無形壓力,他們經常爭吵。每次吵完,大兒子就住在外邊,很少回家。陳英希望他能搬回家來住,同時兩個兒子都需要一個獨立空間。
  臨近馬路、房子隔音效果差,二樓沒有上下水,缺乏衛浴設施……“他們存在的問題其實是大多數現在的中國家庭已經解決了的,”設計師沈雷在國內設計圈頗有名氣,這些改造對他來說駕輕就熟。設計只花了一周時間,施工用了一個月。
  但他想的不止這些,“我希望通過設計帶來的一些價值,讓他們不管是媽媽還是兩個兒子,燃起對生活的信心。讓他們產生喜歡的感覺,愛這個家的感覺。”沈雷觀察到,因為家庭變故,陳英的兩個兒子對生活有一種漠然的態度。他抽空帶他們全家去了自己的公司,“因為那個小兒子將要讀設計,我告訴他設計是怎麼一回事。”
  陳英家有一個放了十年的火腿,婆婆送的,已經不能再吃。沈雷把它用有機玻璃封存了起來,“類似博物館的處理方式,讓房子跟過去有了連接”。然後告訴他們,“過去的東西都封存起來了,你們可以開始新的生活了。”
  電視節目中,陳英的大兒子回家了,她告訴他:“我們19年不開心的地方提早過掉了,真的都好了。”然後流下眼淚。
  薑江編導介紹,節目開始的前兩年,採取純公益形式,贊助商出資 ,現在做成了一個收費版,委托家庭承擔的只是硬裝和軟裝的材料費和人工費,設計師不收取任何費用。
  每個設計師的來源不同,多數由設計圈內的朋友相互推薦。節目組最開始讓《當代設計》雜誌的主編推薦人選。
  “電視臺的製作人跟我聯繫的時候,我一聽這個就覺得蠻有意思,”王平仲是上海平元設計公司的設計總監,平常的業務範圍幾乎不會涉及到小戶型的房子。從最初開始找不到案例,編導們到各城市的老城區大海撈針式地敲門,被人罵騙子,到現在幾千戶報名。節目的走紅也超出了王平仲的意料,“我一直覺得國內不太重視這個(室內設計)”。而節目播出後,他發現,有人在網上談論這些,他甚至被節目組要求開通微博。“專業設計的力量,結合電視臺的傳播,可能會對社會同類型的家庭起到示範效應。”
  從化妝到整容
  在上海老城區,居住面積狹小、擁擠、老齡化是普遍存在的問題。顧老先生的房子改造完成後,弄堂里不少人開始打電話給節目組,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。“他中了大獎”,鄰居們認為顧老先生一家人運氣好。
  王平仲去年改造的一個石庫門建築,同樣成了景點。改造前,原有的外觀因為違建,已經看不出來石庫門的特點。“我喜歡這種老建築,代表著上海”,王平仲說,“最初是以前租界時期的文化設施,所以這個空間變得不一樣,有它演變的歷史過程。”那期節目創造了開播以來的最高收視率。
  王平仲來自臺灣,2000年從英國倫敦大學建築設計系碩士畢業後,他曾在當地工作過一段時間,2002年來到上海。
  很多人對他說,“你好聰明,上海是個很大的市場”,王平仲並不反駁。事實上,當初做這個決定源於一場家庭變故。在倫敦工作期間,曾為國民黨高級軍官的爺爺突然去世,對他造成很大的打擊。王平仲開始思考以後去哪,一個直覺告訴他,上海離臺灣最近。
  但12年前剛來這裡時,王平仲看到的是混亂的市場。“行業規範並不是很嚴謹,”當時很多普通人對設計完全沒有概念。每次跟別人介紹自己是設計師,別人都會回一句,“設計師,哦,搞裝修的。”
  近些年,王平仲看到了變化。 國外很多優秀建築設計師來到中國,蓋了很多頂級的房子,讓人開了眼界,覺得建築可以長成這樣。”很多人知道自己要什麼,而不再把室內設計當成一個裝飾行業。
  回到“夢想改造家”,王平仲說,每期節目之所以要找不同的設計師,也是因為“設計沒有標準答案”,“十個設計師,會有十種不同的結果,這是最有趣的地方”。
  節目中遭遇年輕人,設計師還會面對更多的壓力。“年輕人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。他們不是完全交給設計師,他們是要參與進來,”80後設計師範繼景的委托人就是一對90後小夫妻。整個設計設計過程中,兩個小夫妻不斷地打來電話:“要有獨立的工作空間”“要有朋友聚會的公共場合”“要為三隻貓提供娛樂場所”“不能要酒店的風格”??但房子只有30平米。
  “你儘管把要求提出來,要求越多,對我來說越是好事情,因為這樣我才能把所有的都統一考慮。”範繼景並不覺得他們要求苛刻、從最終的呈現來看,房子還是讓兩個小夫妻從擔憂的“驚嚇”變成了“驚喜”。
  在王平仲的工作中,他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優質客戶,“他會告訴你,我找你的原因是什麼,因為他覺得你能處理他的空間。而不是先講什麼風格。”
  “就像過去女孩子就是化化妝,而現在就開始整容。”這個不太恰當的比喻,說的是人們對設計行業的理解,有了變化。  (原標題:用房子造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vawpxnuyrfj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